媒体视角

新闻中心

热点新闻

  • 粉丝量逾350万“网红记者”晏秋秋的转型之路

    2025-02-28

    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★★,思想深刻、见解独到、内容权威的优质内容依旧稀缺★。站在媒体人的角度★,“晏秋秋工作室★★★”认为,老百姓和政府部门要同舟共济★★,心往一处想,就事半而功倍。主流媒体人要做的事★★,是当好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★★。

      在纷繁芜杂的信息观点冲击下,在网络大V包围下,移动互联网时代,传统媒体人需要瞄准主战场,积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推出更多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作品★,壮大并占领主流舆论,这是“网红★”媒体人转型的意义所在。(作者均系新民晚报记者、“晏秋秋工作室”成员)

      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,晏秋秋曾自费购买了10万公斤蔬菜,送到上海40多家养老院。从2023年10月起,他发起创办了一个品牌活动——★“金色阳光嘉年华”★★★,这是专门为老年朋友服务的公益项目★★,被誉为“老年朋友的迪士尼”★,至今已举办24场★。每场公益活动邀请医疗健康专家、社区达人等参与★,参与人数从300人到1000人不等,同步进行直播,为老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福利★★★。

     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,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★★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,要求我们更有效地增强主流舆论引导力★,主动拥抱新媒体★★★、新技术,创设更多的★★★“新闻+场景”★,推动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。

      2022年5月,终于迎来了转机★★。当时,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已接近尾声,晏秋秋和公益团队克服多重困难,一起到虹桥火车站外,给即将离沪的滞留者送上开水和泡面,并对他们说上一句“谢谢你们来过上海★★”,随后发布了《谢谢你们来过上海》一文和视频,这一暖心之举在网民中引起极大反响★,微信文章阅读量超200万次,全网传播量超1000万次。

      第三招是加强与粉丝的交流互动★。晏秋秋每天要花2-3小时浏览粉丝的留言★★,管理评论区,在几十个粉丝群中互动沟通。

      进入21世纪以来,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,不断发展壮大,传统的报纸媒体发展步入瓶颈期已成为趋势★。但对“报★★★”和“纸★★★”这两个字,要分开理解。“纸”只是一种媒介,今后将逐步让位于云★、网、端、元宇宙甚至人工智能,而“报”是一种情怀★★★,既代表几代报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初心,也代表面对复杂环境的主动发声,更是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。

      晏秋秋的视频★★★,很少配背景音乐★★,也很少有说教式的语气,而是以平等的视角★★★,设身处地、心平气和地沟通,这是晏秋秋视频的又一大风格。老百姓的诉求是多样的,也是多变的★★★。这就要求“网红记者”熟悉相关政策★★,理解透彻★★,面对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,不能说错话,不能说过头话,也不能装作看不到★★。

      晏秋秋的直播★★★,以“解读政策★、解答疑惑”为主,每天晚上8点半,他会在直播间与老百姓准时相约,分享最新的民生资讯★★、社会热点、生活提示,站在老百姓的角度★★★,热情地回答每一位粉丝的提问。

      全国网民目前已接近11亿,但移动互联网是受众细分时代★★★,作为“网红★”媒体人,同样需要瞄准一个群体或年龄层的用户★★,如果能吸引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关注,其影响力并不亚于一家传统媒体★★。针对上海深度老龄化趋势,“晏秋秋工作室”瞄准的是★★★“活力老人”,也就是他的“铁粉★★★”。

      移动互联网时代★★,绝大多数流量都是给明星★、“网红”的,面对直播热潮★★★,作为主流媒体的新媒体人★,晏秋秋主动“应战★”,决定在微信视频号上进行直播★。

      第一招是视频第一时间转发朋友圈,这表明的是一种态度★,运营要先从自己做起★★,也是一种自我激励方式★★。

      2023年10月21日,晏秋秋迎来了首场视频号直播试水,这是一个敬老节活动★★,直播持续3个半小时,得到粉丝的好评★★★。从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起,晏秋秋正式开启了视频号直播,截至2024年12月20日已开设310场★★★,每场约100分钟,直播总时长超过618小时,点赞超过38亿次★★★,累计评论超152万条★★。

      截至2023年底,上海市户籍人口中,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68万人★,占总人口的37.4%,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群体,他们不仅有时间、有热情,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★★★,是视频用户的生力军。★★“晏秋秋工作室”对★★★“活力老人”尤其友善,一个个诸如《老年人的一顿热乎饭》《骗人的老年鞋》《老年人要有事可做》《父母在不远游》等视频,贴近老年朋友心坎。

      第二招是圈层的运营,从社区合作群到粉丝群★★★,晏秋秋一直活跃在这些圈层中。视频发布后★,他和工作室成员会第一时间转发到数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微信群,好作品很快就传开了★。

      2022年6月16日,上海报业集团“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”启动★★,计划在集团内重点培育一批IP和主流舆论的“金字招牌”,★“晏秋秋工作室”入选。由此,在上海报业集团和新民晚报社支持下,以晏秋秋个人命名的“晏秋秋工作室”进入发展快车道。2年多来★★★,晏秋秋已经累计发布1800个视频,每天平均近2个★★★,最多的一天发布6个视频。

      晏秋秋4年来的转型之路表明,传统媒体人只要敢于转型,善于视频化表达、直播式互动,勇于在互联网平台发声★★,坚持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★★,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,同样能赢得大流量。

      与很多★★★“网红”单一的视频或直播不同★★★,“晏秋秋工作室”拥有三大产品★★,即短视频、直播、线下活动,这些产品都坚持公益性和正能量,所有的产品都不接软文、不带货、不开粉丝灯牌,公益成为“晏秋秋工作室★”坚持的一大特色★★。

      第四招是加强与平台方的协同。视频号、抖音号等平台对视频产品的要求不尽相同,在分发和推荐机制方面也有所区分,★“晏秋秋工作室”主动和微信、抖音等平台联系,熟悉平台规则,尽量契合平台的传播机制,更利于推广。

      近年来★,“网红”引起了社会、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,但在主流媒体中,得到多方认可的“网红记者”尚不多。晏秋秋4年多的转型实践★,可以提供一定参考。

      从2000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到2020年7月★★,晏秋秋参加新闻采编工作刚好20年,面对融媒转型浪潮,他决定自我挑战,尝试拍摄短视频。他还记得拍摄第一个视频时的场景,就在办公室★,架着一部手机,面对镜头吃洋葱★★★,视频发布后★★★,只有十几个点赞★★、看过★★★。但晏秋秋深知,作为一个互联网新兵,只有持续输出才能赢得粉丝★。在接下来的两年中,受疫情等影响,晏秋秋发布的视频并不多。

      晏秋秋视频以短见长,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。原因在于★★,首先,内容短小精悍★★,不仅说清楚新闻背景,还有效阐述观点,让人接受;其次★,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尤其是微信视频中,传播效果更佳;第三,3分钟以内的视频,基本上半小时可剪辑完成★。

      与很多传统媒体人不同★★,“晏秋秋工作室”高度重视运营★★★。具体说来,运营有五招:

      时效性对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也是媒体人做评论类短视频的独特优势。“晏秋秋工作室”时刻关注着国内外热点新闻,根据定位和自身特色及时发声。为了提高时效性,晏秋秋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:从视频的构思、打腹稿、拍摄、制作★★★、发布,原则上要在半小时内完成,这样贴合热点的视频评论在互联网平台上是较少见的。

      越来越多的记者向提笔能写、对镜能讲★、举机能拍的“融媒轻骑兵”转型,但要成为“网红”型媒体人并不容易★★★,这需要记者具备多种基本能力★。★★★“晏秋秋工作室”经过近几年的实践★,取得了一些成绩,也收获了不少经验教训★★★,我们认为以下方面值得媒体同行注意★:

      主流媒体通过记者编辑积极发声,主动投身到各类传播阵地,打造IP化的“网红记者★★★”,将利于进一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,扩大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★★★。★“网红记者★★”通过个人视角★★、本土语言、有料有趣的传播项目,与受众持续建立线上联系★,有力增强舆论引导能力,正成为主流媒体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的重要举措。

      第五招是加强学习交流、不断提升视频运营能力。“晏秋秋工作室★”经常和同行交流、探讨,吸取各方经验★★★,推动从“网红记者”升级到优质视频运营者。

      目前,★“金色阳光嘉年华”已入选上海志愿服务品牌项目★★,晏秋秋也多次获得上海市公益新闻奖★★,并被评为2022年度“上海市优秀志愿者”。

      实践表明,工作室项目制是“网红”发展壮大的有效运行模式。很多媒体以★★“网红”记者编辑为核心人员建立工作室★、组成精干团队,在明确定位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的内容生产、传播推广、运营管理,特别是加强垂直化、细分化、个性化内容生产传播,不断积累品牌效应★★★。近年来,北京日报报业集团★、上海报业集团等通过纷纷组建“融媒体工作室★”等方式★★★,为“网红★”型媒体人脱颖而出创造机制,值得借鉴。2022年3月,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发方案★,鼓励采编人员跨部门组建融媒体工作室;2022年6月★★★,上海报业集团启动★★★“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”★★★。★★“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”探索主流媒体以组织创新激发生产动能★,以视频内容生产紧抓重要机遇窗口,以平台资源对接、新媒体技术培训等赋能采编队伍,进一步打造提升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生产力。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★,“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★★★”发挥了引导作用★★★,强化了“赛马”机制,激发了你追我赶、★★“人人举手”的良好氛围,融媒队伍不断壮大★,一批批“沾泥土★”★★★“带露珠”“冒热气”的融媒佳作广受好评,在此过程中★★,一些工作室和媒体人迅速成长为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主流媒体大V和知名IP,“晏秋秋工作室”就是主要代表之一。

      与很多视频加画面★、插入场景不同,晏秋秋视频最大亮点是“本尊露脸★”,在2到3分钟的视频中,全程本人素颜出镜★,做到一气呵成。在晏秋秋的视频中,对出镜并不太“讲究”,无论是录制的场合,还是服装等方面,更不用说化妆了★。

      主流媒体发声,不能只盯着流量,但也不能没有流量。酒香也怕巷子深★★,有了好的内容★,还要学会吆喝★★。

      媒体融合转型背景下,主流媒体记者要成为“网红”,至少要具有四大能力。一是新媒体报道能力★★,包括视频拍摄、剪辑、主播、发布、运营★★、互动等能力,为受众呈现更加生动、直观的新视频作品。二是新媒体运营能力★★★,需要了解社交媒体的特点★★★,能够利用微博、微信、抖音等平台传递信息★,加强与受众的互动,提高新闻信息传播效果。三是创新能力★★,随着人工智能、元宇宙★、数字人的发展★★★,“网红”型媒体人要勇于尝试新的报道形式★,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★。四是持续创作能力★,★“网红”型媒体人除了日常工作外★★★,要挤出大量的业余时间★★,投入精力和资源,将每一件融媒作品和融媒工作室呵护为“自己的孩子★★★”,致力于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品牌★★。

      4年多前,晏秋秋开始尝试从写文字转向拍视频,那时媒体生态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。报纸★★,这个曾经的新闻传播主要平台,已经不再是唯一。对于传统媒体人,只有深刻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的变革★,转变观念,拥抱新媒体、新技术,才能在主战场有所作为。

      以2024年8月底住建部发布的“房屋养老金★★★”为例,很多市民一开始对此一头雾水,以为又要收费了★★★,质疑声很大。晏秋秋以《房屋养老金的逻辑》等为题连发3个视频★★,综合播放量超800万,并配以连续3天5小时直播释疑,帮助很多受众弄清楚了★★★“房屋养老金”究竟是什么。

      媒体打造“网红”本质上是在履行媒体职责,输出新闻报道、优质内容始终是根本任务。很多★★★“网红”本就是业务能力突出的记者编辑★★★,结合热点话题和民生关注事件★,将新闻报道和个人视角有机结合★,持续生产突出个性化、故事性★★、体验式的新闻报道产品,是目前不少媒体★“网红”的主要内容、核心优势。但如果媒体★★“网红”仅仅专注于新闻报道,就难以充分满足受众对“网红★★”个人的兴趣和需求,难以建立与受众持续的联系沟通★,不利于“网红”个人形象的有效树立和账号的发展壮大。

      只要有热点★,晏秋秋总会在第一时间发声★★★。作为主流媒体记者,晏秋秋一直保持着对新闻的敏感和热情,内容上坚持以民生话题为主★★,通过社会热点事件,讲述老百姓关心的事。晏秋秋的短视频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型:一类是时政热点,一类是民生话题。其中时政热点线%,民生热点线%。

      2000年7月毕业至今,晏秋秋一直在新民晚报从事采编工作;2020年7月起他转向短视频领域,4年多来已发布视频2100多个★★★,全网粉丝量逾350万,总流量超38亿;2024年2月★,他又瞄准直播,每天坚持进行一场超过100分钟的直播★★,场均点赞量超1680万,成为名副其实的★★“网红★★”型媒体人。2024年11月★,晏秋秋入选中国记协等组织的“新时代·好记者”全国巡讲团。

      传统媒体人不能跟风“网红”★★,而应形成自身特色和标识度★★★,这样才能更受关注★★。晏秋秋视频从构思、打腹稿、拍摄、剪辑、制作到发布★★,几乎全部由其本人完成,关注时政热点、关心民生话题,真人出镜、口播观点★,以百姓视角发表独立观点★,由此形成了视频的六大“标识度”★★。

      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代,政策的发布和老百姓的理解之间,往往存在很大的解读、沟通需要。主流媒体记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用老百姓听得懂★★、听得进的话★,对政策加以诠释★、引导、解惑。

      同时,“网红”型媒体人与其他“网红★★★”相比,更应注重自身形象和言行。“网红”型媒体人应严格约束自身言行,发挥榜样作用,避免因“人设崩塌”影响本人及所在媒体的公信力★★。此外,应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,针对“网红★”及其工作室可能出现的导向问题★★★、报道差错、损害媒体声誉等情况,作出处罚性规定,并就“网红★★”账号权责归属等问题明确相关规定,维护各方合法权益★★。

     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推进,新闻生产方式和产品形态不断变化★★,加之全民直播时代的到来,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不断涌现,主流媒体开始瞄准短视频和直播领域,内容生产部门主动创新★★,以跨部门合作等方式孵化出一批优质融媒体产品,一批批媒体“网红”记者编辑脱颖而出,通过权威专业的报道、鲜明犀利的评论★、亲切真诚的互动,赢得受众的好评★★★,实现了媒体影响力和个人知名度的双赢。

      ★★“晏秋秋工作室”认为,进入短视频时代★,★★“报”有了全新的含义。它不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结合,而是一种行动★★、一种主动发声的勇气;它也是一种精神,是几代报人为了让新闻走进千家万户始终保持的初心;它更是一种状态,面对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,枕戈待旦、战战兢兢、时刻保持警惕★。

      晏秋秋的视频产品,封面的上半部分为头部照,下半部分配以3到8个字的醒目标题,简练而直观,独具一格,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晏秋秋的视频,加上声音★,以及最后一句“各位粉丝,你们怎么看?”这些都成为晏秋秋视频的鲜明特色。

      □ 2024年10月1日“一晏知秋★★★”12小时大直播,晏秋秋(左)在上海工人文化宫专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★★、蓝骑士职业培训专员宋增光

      新闻评论的度,包括力度★★★、角度、高度和密度,总体上体现媒体人的专业度。如日本核污染水事件系列短视频★,★“晏秋秋工作室”连续发布了10条,视频号平台累计播放量超1000万★★,点赞数超15万。医疗卫生领域的反腐话题曾持续发酵,主流媒体较少报道,★★“晏秋秋工作室”通过《医院套路》《黑心医院回扣院长》《医院反腐先退讲课费》《看病冤枉钱去了哪里》《神秘的医药代表》《医院不是独立王国》《7个医院的贪腐细节》等视频,进行了持续全面关注,总点赞数超75万。

      在晏秋秋所有的新媒体作品中,从来不掩饰自己“体制内传统媒体人★★”的身份。为了履行媒体责任并确保导向正确,按照新民晚报相关采编流程,“晏秋秋工作室”的每个视频作品都严格执行“三审制”,这也正是体制内媒体的优势★,力争每一个视频不随波逐流★★★,以正能量应对“黄流量★★”“黑流量”★,甚至是“毒流量”★。